【人物画像】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他是新冠病毒的发现者、是研发全球首个临床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和第一个获批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先锋者。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抗病毒手段等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曾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科学院B 类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SCI 国际期刊上发表900 多篇研究论文(H 指数:140),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
他作为创刊发起人与董晨院士和Jules Hoffmann教授联合创办hLife。2022 年,hLife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并于2023 年以月刊形式创刊。他还是China CDC Weekly(2019 年创刊)创刊主编,Protein & Cell(2010 年创刊)共同创刊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主编,Cell 等多种国际知名期刊的学术顾问委员或编委。
【内心独白】
医学拯救了人类,
科学支撑了医学,
期刊传播了科学,
人类共享了知识,
进而推动医学发展、造福人类!
——高福
问题1 请谈谈您对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在功能、定位、质量和影响等方面的看法。
答:中文科技期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体现。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传承而办中文刊,还是应该尊重科学规律。朱作言先生邀请我担任《科学通报》的主编时,我表示我愿意做,我愿意通过这个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并用科学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
当然我们做中文刊,也不能抵触英文的表达应用。《科学通报》通过在文章中加入英文长摘要来提升国际影响力,这种方式能够清晰地概述文章内容,但仍需阅读中文原文以获取详细信息。随着中文学习者的增多,我们呼吁避免重复研究,以减少资源和知识的浪费。
问题2 面对国家关键技术创新和“卡脖子”领域,以及国家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求,您认为科技期刊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重点行业?
答:科技期刊在服务重点行业和创新需求方面,可以从以下3 个层面着手。
支持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对于“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需要期刊促进科学讨论和创新思维。例如,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表明,尽管我们拥有科技能力,但有时仍面临重大的科学挑战。科技期刊应积极报道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激发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
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期刊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保护科学家的知识产权。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得到适当的法律保护,以鼓励科学家的创新。这不仅涉及知识的产权保护,还包括如何将科学成果产业化。科技期刊在这方面的作用是连接科技工作者与出版业,促进科学传播,并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科普与公众传播:科技期刊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不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还要通过国际化的文章发布,使全世界共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这有助于提升科学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
问题3 科技期刊如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其重要功能与承担社会责任?
答:科技期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一,推动知识传播:无论是传统的订阅模式还是现代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科技期刊的核心职能都是传播科学知识。科技期刊应致力于确保研究成果广泛传播,提升科学信息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以便更多的研究者和公众能够获得和利用这些信息。
第二,促进科学交流与创新:科技期刊不仅是发布科学成果的平台,也是科学家们交流思想和成果的场所。它可以促进科学界的合作与创新,激发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方案,尤其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桥梁作用。
第三,适应改革与发展:科技期刊作为“市场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的属性。虽然期刊的运营和经济利益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必须调整自身的运营模式,平衡“商业化”和“公益性”,需适应不断变化的出版环境和经济形势,最终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第四,承担社会责任:第一本学术期刊出现的原因主要就是实现科学交流并记录科学家的首发权。科技期刊需要在确保科学严谨性的同时,维护科研伦理,避免走极端或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从而确保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问题4 您发表了900 余篇论文,封面文章60 余篇,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您的动力是什么?
答:我发表了很多文章,主要动力源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强烈的好奇心。我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总是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我会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感染某种疾病,而有些人却没有,或者为什么不同的疫苗效果差异很大。我的好奇心促使我去探究这些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寻找答案。
当我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来解答它们。发表文章是我分享这些想法和发现的途径。我希望通过发布研究成果,让更多人看到我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部分。
科学是全球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共享研究成果,我不仅在推动科学的发展,还希望能够激发其他科学家的思考和讨论。科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宇宙中的问题,就像马斯克的火星探索一样,科学探索不能局限于地球,而是要向更广阔的宇宙迈进。
最终,科学家在不断的研究中可能会变成哲学家,因为他们不仅解决具体的问题,还会思考更宏大的宇宙和人类的未来。科学的探索是不断扩展视野的过程,不论是个人还是全球范围,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角。
问题5 您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担任了多种期刊的主编,也创办过China CDC Weekly等英文期刊,为什么还要创办hLife呢?
答: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肩负传承和记载优秀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还是反映国家科研实力和体现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健康是关于你我的话题,也是当前极具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
医学拯救了人类,
科学支撑了医学,
期刊传播了科学,
人类共享了知识,
进而推动医学发展、造福人类!
“h”是healthy、happy 和harmonious 的首字母,直接表述了hLife 推动人类健康幸福以及与微生物、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办刊使命。hLife属于健康科学领域,致力于发现和传播健康科学领域中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和科学发现,促进基础研究发现与临床应用的紧密融合,其目标定位高度契合国家“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力争把hLife 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引领性和前瞻性、具有高度学术信誉与权威性的我国自主品牌的科技强刊和科技大刊,填补国内期刊领域空白和短板,为加快实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6 hLife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策略是什么?
答:期刊的发展注定要走向“市场化”,这个“市场化”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完全的商品化。期刊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和服务社会,但其生存和发展也需要稳定的经济支持。hLife 未来会探索多种收入渠道,比如争取政府资助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的支持,期刊运营步入正轨后收取文章处理费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来支持期刊运营,通过刊登广告和获得相关机构的赞助来争取办刊经费等。
期刊的市场化并非仅依赖于传统的学术支持。我们需要在市场中找到适合的定位,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服务提升期刊的吸引力。如果hLife 能够在健康科学领域内提供高质量、前沿的研究成果,得广泛的认可,将会自然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投稿和支持,从而实现良好的市场运营。
问题7 在hLife的发展蓝图中,是否考虑未来增设子刊?
答:关于hLife 未来是否增设子刊,主要看发展。我们明确了hLife 的核心使命,即通过科学研究支撑健康、幸福、和谐的生命和生活,并增进人类的全面福祉。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个人和群体的幸福感与健康水平。幸福不仅指个人的快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快乐相处;健康则是关注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群体健康;而和谐则强调社会团结和整体的良好氛围。
罗素先生说过:“Love is wise,hatred is foolish.”。我们的办刊理念受到罗素先生“爱是明智的”这一哲学思想的启发,我们希望未来hLife是一个更快乐、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的缩影。这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研究内容上,也体现在我们对期刊发展的规划和实施上。
谢谢!
本文引用格式
闫群, 任红梅, 刘培一. 科技期刊助力国家战略性科技需求——高福院士访谈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5, 36(1): 132-134. DOI: 10.11946/cjstp.20241206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