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5-03-24 06:08
致敬她力量 | APM女性科研工作者专刊
摘要
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探索未知,以严谨的态度攻克难题;用智慧点燃希望,用汗水书写辉煌。在材料科学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正以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毅力,为前沿科技贡献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精选了2024年发表在APM上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论文,让我们一起欣赏她们的科研成果,走进她们的论文,致敬闪闪发光的她!
37

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探索未知,以严谨的态度攻克难题;用智慧点燃希望,用汗水书写辉煌。在材料科学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正以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毅力,为前沿科技贡献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精选了2024年发表在APM上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论文,让我们一起欣赏她们的科研成果,走进她们的论文,致敬闪闪发光的她!

1. Al2O3nanoparticles as surface modifier enables deposition of high quality perovskite films for ultra-flexible photovoltaic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纳米Al2O3助力超轻光伏器件中钙钛矿薄膜的高质量沉积

闫英,女,1987年生,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师从温诗铸院士。主要从事高性能薄膜的制备工艺和理论研究工作。参与申请的“一种调节旋涂成膜腔室气氛的同步罩结构”专利已经获得了转化。目前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30余篇,他引4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课题3项,承担项目总经费200余万元。同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企业委的项目多项。在高性能制造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2016年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骨干,2020年入选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

2. Halogen Modified Organic Porous Semiconductors in Photocatalysis: Mechanism,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综述:卤素改性的有机多孔半导体光催化

郭莉萍,博士,副教授,2020年入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Energy Letters、ACS Catal.、Chem.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多孔材料的光/电/光热催化的应用。

李贞子,博士(后),教授,2020年入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担任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数据分析以及纳米材料在光热治疗癌症及光催化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mall、Nano Energy、Eco Energy、Coord. Chem. Rev.、Chem Catal.、Appl. Catal. B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60余篇,他引5000余次,h因子42,出版中文专著1部、英文著作2章节,授权发明专利10件,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3. Self-recoverable NIR mechanoluminescence from Cr3+ doped perovskite type aluminate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钙钛矿型结构中Cr3+离子的自恢复近红外应力发光

陈东丹,(1976-),女,博士。就职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光通信材料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光材料、特种光学玻璃和光纤器件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配套等多个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州市重点研究计划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90余篇SCI收录论文;2011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4. Interlayer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regulation of MoSe2nanosheets rolled hollow nan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half/full batterie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MoSe2纳米空心球层间工程与电子调控助力高性能钠离子半/全电池

陈昭,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维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低维功能器件的设计及输运性能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术新人提升计划B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

5. Plasma Induced Dynamic Coupling of Microscopic Factors to Collaboratively Promote EM Losses Coupling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Absorber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等离子体诱导的微观因素动态耦合协同促进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吸收剂的电磁损耗耦合

何倩,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长期开展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在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奖1项,担任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审稿人。

6. Achieving Broadband Near-Infrared Luminescence in Cr3+-Activated Y2Mg2Al2Si2O12Phosphors via Multi-Site Occupancy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通过多格位占据实现Cr3+激活Y2Mg2Al2Si2O12荧光粉的宽带近红外发光

蔡格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访问学者,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金展鹏院士工作助手。现为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发光学报》青年编委、中国晶体学会理事、《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编委和《Journal of Rare Earths》青年编委。长期从事相图和相结构的测定,先进合金的高通量设计与制备,无机光功能材料的预测、开发和改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4项。合成并解析20余个具有新颖结构的新型晶态材料,为国际X 射线衍射领域的权威机构(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提交了标准图谱和结构数据,供全球科学家用于材料的鉴定。成功开发了多种高性能新型发光材料,阐明了代表性激活剂的发光行为与局域环境的演变规律。高通量地测定和研究系列钛合金的相图和扩散行为,提出了高效开发具有综合优异强塑性新型高性能沉淀强化高熵合金的新策略,为设计具有特定相组成和组织组成的先进合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13项,其中1项申请PCT),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Materials Today Physics、Materials & Design、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国际权威和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含封面邀请、ESI高被引论文),在行业会议上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1次、作大会/特邀/邀请报告 4 次,培养15名硕士、培养5名博士毕业。获得“ICDD-PDF重要贡献奖”、“《发光学报》2022年度杰出青年编委”、“《发光学报》2023年度最佳青年编委”和“《稀土学报》(英文版)2023年度优秀青年编委”等荣誉。2022年被中国晶体学会提名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7. Nanozymes regulated by nitrogen element: Mechanis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综述:氮元素调控的纳米酶的机理、设计及应用

丁龙华,毕业于浙江大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申请人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在传感器构建/诊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包括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Adv. Healthcare Mater.、Small、Anal. Chem. 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 余篇。获得 2022年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优秀青年编委,2023年Chemosensors的客座编辑,目前担任《铜业工程》和rare metals的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山东自然科学基金3项。

8. Unveiling a giant electrocaloric effect at low electric fields through continuous phase transition desig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 通过连续相变设计揭示低电场下的超高电卡效应

柯小琴,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4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功能和结构材料的相场建模,以及功能铁材料的实验设计。目前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B,Acta Materialia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总引用1300余次。

9. Nitrogen-doping assisted local chemical heterogene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CoCrMoW alloys manufactured via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掺氮对激光粉末床熔融制备CoCrMoW合金的化学异质结构和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倪颂,女,博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湖湘青年英才,中南大学创新驱动青年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海外引进项目、特别资助、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钛、钴、镁及其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马氏体相变机制、强韧化机理,3D打印制备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组织结构表征等,已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 Acta Materialia, Scrip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多人获评国家奖学金、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学位论文等。 王丽,女,博士,中南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百人计划”青年学者。主要从事高温金属结构材料的成分设计及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受邀参加26次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5次,口头报告12次,作为分会主席主持1次国际学术会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南大学创新驱动项目,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德国Helmholtz协会博士后项目;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完成德国科学基金、欧盟清洁天空、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的航空研究计划等重点项目。

10. 3D printing of flexible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with integrated sensing and actuation application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3D打印制备感驱一体的柔性压电复合材料

张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民盟中央青年委员,湖南省“百人计划”青年人才,德国“资深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英国巴斯大学客座研究员,小米青年学者,中南大学“十佳青年”,中南大学“优秀班导师”,中南大学“优秀班导师标兵”,湖南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中南大学校本部委员会主委。长期从事压电智能材料研发及其在传感、能量采集、医学和催化等应用研究。近几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Joule、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Energy、Chemical Society Review、Acta Materialia和Physics Report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参与著书一章 (Pyr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2018, Wiley),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英国材料研究学会(IOM3)会员,材料研究学会新加坡分会(MRS-Singapore)会员,欧洲玛丽居里校友会中国分会会员。目前担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的期刊编委,也是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Energy、Small、IEEE Sensors Journal、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和 Journal of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袁晰,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娄底市科技特派员,入选2022年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压电/铁电陶瓷、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压电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功能材料与器件设计、制备与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十三五”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等,获2020年度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5)。近五年在材料、化学、智能器件与结构等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4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11.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atalysts for seawater electrolysis

 中文导读(点击标题进入阅读):海水电解催化剂研究进展和展望

李纪红,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2021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海南大学,入选海南省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转换与催化材料、腐蚀电化学。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项目6项。担任温州大学与Wiley出版社合办的高质量期刊《Carbon Neutralization》青年编委。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Electrochem. Energy Rev., Appl. Catal., B, J. Mater. Chem. A, Mater. Today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上一篇【喜报】APM入选中科院1区TOP期刊!
下一篇美国科学促进会报道A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