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2024年数据)起,被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数据将不再计入“期刊影响因子”。
自科研成果开始公开传播起, 修订和更正研究结果便成为科学家的一项义务 ——有记录的最早撤稿事件可追溯至1756年。论文被撤稿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无心之失到蓄意造假,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然而,无论是何原因,撤稿对于维护学术记录的真实诚信都至关重要。它充当了一种自我纠正机制,能确保错误或欺诈性的研究结果及结论不会误导公众、科学界或政策制定者,避免未来的科研发现、政策或行为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上。
《期刊引证报告》:信心保证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rots,简称 JCR)依托的数据源是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然而,即便是可信期刊发表的内容也难免有撤稿情况,科睿唯安自2016年开始对被撤稿论文进行标记,并从2022年开始纳入 “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数据。
自2008年《期刊引证报告》发布以来,科睿唯安持续跟踪观察期刊的引用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引用迹象便取消其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简称 JIF)。2023年,扩大了 JIF 的适用范围,即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而是拓展到满足科睿唯安质量标准并收录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所有期刊。
由此,JIF 不再是只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而是能在所有学科同时反映影响力和可信度的广泛标准。2024年推出了科睿唯安分类体系下各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类别的统一排名,这再次传递出一个有力信号:期刊质量应当以可信度判别,而不是与高引文影响力挂钩。
被撤稿内容及引文
被撤稿内容的引用和被引数据需要谨慎处理。目前,被撤稿论文在学术记录中的占比微乎其微;在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被撤稿内容仅占全部索引内容的 0.04%。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出版机构开展初步调查,到多名作者及其所属机构签字确认,再到不时面临的法律挑战,撤稿过程往往历时数年,而不是短短几个月。
由此可见,论文撤稿具有数量少、周期长的特点,两者相加就意味着被撤稿论文的引用和被引数据对 JIF 的计算影响甚微。总体来看,在2024年 JCR 收录的约22,000种期刊中,有460余万条引文计入了 JIF,其中仅20,000条左右(包括引用和被引)来自当时已被撤稿的内容,即占比约0.4%.(关于 JIF 计算方法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此处)
近年来,撤稿数量呈上升趋势,科睿唯安也发现同期内的索引论文撤稿时间有缩短的迹象。因此,科睿唯安决定推出一项新政策来防患于未然,避免被撤稿内容的引用和被引数据有朝一日造成 JIF 的大范围失真。
从本年度的 JCR 开始,科睿唯安在计算 JIF 分子时将剔除被撤稿内容的引用和被引数据,以确保来自被撤稿内容的引文不会计入 JIF 分子数值。但是,被撤稿论文仍将纳入论文计数(JIF 分母),以保持透明度和追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