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铁路桥梁典型减隔震设计显式计算方法

桥梁隧道与结构

铁路桥梁典型减隔震设计显式计算方法

晓波
雨权
仲国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第22卷, 第2期pp.712-722纸质出版 2025-02-28
1000

高烈度区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广泛使用位移依赖型的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组合减震体系,设计时采用非线性时域分析方法费时费力,而国内外减隔震设计规范中推荐的基于等效线性化原理的解析方法由于是隐式求解过程,需要迭代计算。结合铁路桥梁的结构受力特点,针对等效线性化解析方法,提出了高精度等代显式计算方法。通过减隔震系统设计参数全面系统的参数抽样分析,检验了该方法的计算误差。结果显示:组合减震体系的支座位移响应可以很好地表征为1 s周期的反应谱值的幂函数,由此建立的显式计算方法在常用的设计参数界限范围内,即摩擦摆支座等效回转半径3~6 m、摩擦因数0.03~0.06,钢阻尼器屈服力与梁恒载总重之比0~0.2、钢阻尼器屈服位移0.01~0.03 m、屈后与屈前刚度比0.01~0.03范围内,误差均少于3%。进一步基于典型高速铁路桥梁建立有限元基准分析模型,开展了大量的减隔震设计方案参数抽样,每个工况进行了12条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证实基于等效线性化原理的解析方法与非线性时域分析的平均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非线性时程方法的分析结果受具体地震波的影响较大,即使对应同一目标谱,与之相协调的不同地震波仍会产生较大的离散性,建议在设计实践中优先选择等效线性化解析方法或者综合考虑2种算法的结果。此外,建议阻尼调整系数采用我国公路抗震设计规范的建议公式。

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等效线性化原理显式计算方法阻尼调整系数

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正在向中西部转移,一批战略性铁路通道建设正在进行[1-2]。我国中西部地区山区较多,桥梁在线路中的占比非常高。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位于欧亚地震带上,受印度板块的强烈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这些铁路桥梁的地震安全备受关注[3-4]。铁路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因受刚度控制,常采用较为粗壮的实体墩,难以形成塑性铰延性体系,支座系统是结构地震下的首要薄弱部位[5-6]。减隔震结构抗震体系是通过特定的减隔震措施来适应强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需要,进而通过延长周期或提高耗能来减缓地震作用,保护结构主体免受地震破坏。因此,采用减隔震设计一般要求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弹性工作,仅减隔震装置发生可控制的变形或损伤,并且应易于震后修复或更换。由此,结构的震后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或最快速度地恢复,因此也是一种理想的韧性结构[7]。尽管我国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未包含有关桥梁减隔震设计的相关内容,但出于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减隔震技术已实际应用于我国的重要铁路桥梁抗震设计中。由于铁路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受刚度控制,难以采用橡胶类减隔震支座产品,多选用摩擦摆支座,必要时辅以软钢阻尼器以增加耗能能力[8-11]。摩擦摆支座和软钢阻尼器均属于位移依赖型的阻尼器,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行为。准确模拟其力学行为,并分析采用该阻尼装置的桥梁结构在特定的震动作用下的响应,需要开展非线性时程分析[12-14]。事实上,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结构减隔震行为研究都是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然而,这种时域分析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也只能通过选用少量的模拟地震波进行分析,由此导致的评估结果偏差难以确定。与此同时,针对位移型减隔震系统的基于等效线性化原理的频域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AASHTO规范、我国的现行公路抗震设计规范、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等均引入了该方法[15-17]。然而,该方法的相关计算公式为隐式过程,在实际计算中需要多次迭代,计算效率低下。本文针对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组合减震体系,结合铁路桥梁的结构特点和等效线性化计算原理,提出具有很高模拟精度的显式计算方法。通过大量抽样分析,检验了该方法的计算误差。进一步基于典型高速铁路桥梁,进行了广泛系统的减隔震设计参数抽样,并开展了大量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验证了铁路桥梁位移型减隔震体系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进行计算的可行性,进一步讨论了时域计算方法与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1 等效线性化显式分析方法

1.1 等效线性化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等效线性化的基本思想是将位移依赖型阻尼隔震体系的滞回耗能等效为速度依赖型的黏滞耗能,用割线刚度对应的等效线性系统近似表征实际的非线性结构系统,进而将必须依赖非线性时域分析方法的求解过程转变为可采用等效线性系统频域分析的求解[18-19]

图1所示,依据等效线性化的基本原理,典型双线性依赖型阻尼隔震系统的主梁地震位移为[15]

pic (1)

式中:pic为重力加速度,可取9.8 m/s2picpic s的阻尼比为0.05的设计加速度谱谱值,单位为gpic为等效线性化结构周期;pic为考虑减隔震系统阻尼效应的反应谱调整系数。

图1
位移依赖型减隔震系统
pic

等效线性结构周期pic式(2)计算:

pic (2)

式中:pic为主梁恒载总重;pic为等效线性化结构的等效刚度,按式(3)计算:

pic (3)

式中:pic为体系内第pic个桥墩在计算方向上的平动刚度(包含基础柔度的影响);pic为体系内第pic个墩位处的支座等效刚度,可按式(4)计算:

pic (4)

式中:picpic分别为阻尼器特征强度和屈后刚度;pic为第pic个墩位处的支座设计位移。

反应谱阻尼调整系数pic,根据AASHTO规范,按式(5)计算:

pic (5)

式中:pic为减隔震体系等效阻尼比,按式(6)计算:

pic (6)

式中:pic为下部结构的阻尼比;pic代表第pic墩的墩顶位移,可按式(7)计算:

pic (7)

根据图1,主梁、各支座与墩的位移响应,应满足:

pic (8)

式(1)~式(8)是个隐式过程,需要进行迭代计算。首先,假定pic的初始值,根据式(1)~式(7)可计算得到pic,验算式(8)是否闭合,否则调整pic值直至满足。

需要指出的是,式(1)~式(8)主要参照AASHTO规范,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设计规范也引入了该方法,基本求解过程非常相似,但在反应谱调整的处理上略有差异,后两者采用了阻尼调整系数pic的表述方式,与pic互为倒数,即:

pic (9)

其中,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

pic (10)

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

pic (11)

3种阻尼调整系数计算的比较如图2所示,可见三者总体基本相当,但当等效阻尼比小于0.35,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结果非常接近,但均低于AASHTO规范的结果,当等效阻尼比大于0.35,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因为下限值0.55的规定而明显高于AASHTO规范。

图2
不同规范的阻尼调整系数对比
pic
1.2 铁路桥梁减隔震显式分析方法
1.2.1 基本公式

如前所述,铁路桥梁多采用较为粗壮的实体墩,因此下部结构整体的刚度较大,一般远超减隔震系统的等效刚度,即

pic (12)pic (13)

铁路标准梁为简支结构,结构体系较为简单,不同墩位间的耦合效应相对较小[20]。并且铁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多采用摩擦摆支座辅以钢阻尼器的方案,这也是我国高烈度地区铁路桥梁实际采用的方案,支座和钢阻尼器组合体系等效刚度可简化为

pic (14)

代入式(1),同时我国规范体系常用的阻尼调整系数pic,我国铁路桥梁的这种减隔震设计等效线性化分析方法可以表征为:

pic (15)pic (16)pic (17)

式中:picpic分别为摩擦摆支座的摩擦因数和等效半径;pic为钢阻尼器屈服力与梁恒载总重之比picpicpic分别为钢阻尼器的屈服位移和屈后/屈前刚度比;其他意义同前。

无论是式(1)~式(8),还是式(15)~式(17),均是基于等效线性化的计算原理,也均是一个隐式的求解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式(1)式(15)中与地震设计谱相关的变量pic是个已知量,而位移响应pic是个未知量。但对于每一个给定的支座位移pic,均存在一个显式求解过程的pic与之对应,如式(15)可等价变化为:

pic (18)

这表明对于每一个减隔震设计方案,存在一个以支座位移pic为自变量、pic为因变量的显式函数关系。然而,实际的桥梁减隔震设计则需要基于地震设计谱相关的变量pic为自变量求解因变量支座位移pic。显然,直接基于等效线性化计算原理建立基于pic为自变量、pic为因变量的显式函数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存在某种可以近似表征由picpic的函数类型,则可以通过若干个(pic,pic)关系点确定具体的函数参数,而有限的(pic,pic)关系点可便利地通过由picpic的显式函数关系求取。

图3所示为4组采用不同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参数的组合减震体系的pic-pic对应关系及按照幂函数拟合的曲线对比。可以看出,各工况按幂函数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拟合估计,最低拟合优度系数pic=0.999 1。

图3
组合减隔震体系pic-pic对应关系及幂函数拟合
pic

为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检验幂函数对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组合减震体系的pic-pic对应关系的适用性,基于VBA平台,建立不同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设计参数下的(picpic)关系点计算列表,按幂函数进行拟合并获得其拟合优度系数pic。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的设计参数在其常用设计取值范围等差取用,其中摩擦摆支座等效回转半径取3、4、5和6 m这4种,摩擦因数取0.03、0.04、0.05、0.06这4种,钢阻尼器屈服力与梁恒载总重之比pic取0.0、0.05、0.1、0.15、0.2这5种(pic代表仅设置摩擦摆支座方案),屈服位移取0.01、0.02和0.03 m这3种,屈后/屈前刚度比pic取0.01、0.02和0.03这3种,5个设计参数按完全排列组合,共计720种减隔震设计参数工况。图4所示为720种工况的拟合优度系数pic,可以看出,所有工况均可以得到很高的拟合优度系数,主要集中于0.999 1~0.999 6之间,约占全部工况的70%,最小的拟合优度系数为pic=0.998 96。

图4
拟合优度系数及其分布
pic

由此,可以合理推断我国铁路桥梁常用的摩擦摆支座与钢阻尼器组合减震体系,基于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的隐式pic-pic关系,可以很好地采用显式的幂函数形式进行代换,即

pic (19)

式中:picpic为幂函数的系数,可以简单地通过2组(pic,pic)关系点求得。考虑到实际桥梁减隔震设计中的摩擦摆和钢阻尼器的最大位移一般可达到±0.1 m(低于±0.1 m的可采用非减隔震体系),但不超过±0.4 m(超过±0.4m的减隔震支座和钢阻尼器的设计与安装将非常困难),为此建议选用pic=0.1 m和pic=0.4 m时,并按照式(16)~式(18)计算的picpic,代入下式求得幂函数的系数picpic的值:

pic (20)pic (21)
1.2.2 案例分析

某铁路简支梁桥单跨主梁恒载16 000 kN,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45g,特征周期为0.65 s,摩擦摆支座等效半径3 m,摩擦因数0.05,固定墩和活动墩各设一个钢阻尼器,总屈服力800 kN,阻尼器屈服位移0.02 m,屈后/屈前刚度比0.02,求地震下的支座位移响应。

选用pic=0.1 m和pic=0.4 m,计算picpic,具体过程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分析
输入pic式(16)求pic式(17)求pic式(10)求pic式(18)求pic
0.1 m1.713 s0.4670.4560.277
0.4 m2.527 s0.2960.5560.454
展开更多

pic=0.277和pic=0.454代入式(20)式(21),求得pic=0.322和pic=1.569,根据反应谱,对应罕遇地震加速度0.45g,特征周期0.65 s,pic=0.45×2.25×0.65=0.658g,最后代入式(19),求得pic=0.167 m。直接通过迭代计算确定的支座响应pic=0.170 m,两者误差约1.8%。

1.2.3 误差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这种显式计算方法的计算误差,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摩擦摆支座等效回转半径pic[3 m, 6 m],摩擦因数pic[0.03, 0.06],钢阻尼器屈服力与梁恒载总重之比pic[0, 0.2],屈服位移pic[0.01 m, 0.03 m],屈后/屈前刚度比pic[0.01, 0.03]进行了抽样,形成共计1 000个组合减隔震参数设计工况。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减隔震的分析是由已知的地震动强度pic求解位移响应pic,但如果直接对pic进行抽样与各减隔震参数设计工况进行匹配,可能导致实际上不可能的设计方案,如过大的地震动强度匹配过低的减隔震参数,反之亦然。并且,由于原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为隐式计算过程,基于pic求解响应pic需要迭代计算,为此本误差分析对体系目标位移pic进行1 000次抽样pic[0.08 m, 0.4 m]。首先,根据原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即式(16)式(17)式(18)计算各目标位移pic所对应的pic,然后再根据显式计算方法,即式(20)式(21)式(19)反算各pic所对应的位移响应并比较其与原目标位移pic的误差。图5所示为1 000个工况下的位移响应计算误差分析,所有工况的计算相对误差均少于3%。这表明,显式计算方法具有足够的精度。

图5
误差分析
pic

2 典型减隔震高铁桥梁响应参数分析

2.1 桥梁结构与建模

某时速350 km高速铁路双线简支梁桥,横断面如图6(a)所示。主梁为箱形断面,单跨跨度31.5 m,单跨主梁梁重8 220 kN,二期恒载4 160 kN。桥墩为圆端型实心桥墩,墩高12 m,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桩径1.25 m,桩长48 m,桩数10,梅花形布置。根据桥址场地地震安评结果,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4g,特征周期为0.65 s,水平地震动反应谱如图7所示。

图6
桥梁结构与有限元模型
pic
图7
反应谱对比(5%阻尼比)
pic

考虑桥梁规则性,基于OpenSees平台按单墩-质量体系建立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其中上部结构模拟为质点,质量包括一跨主梁的一、二期恒载,桥墩和桩均按弹性梁柱单元模拟,承台模拟为质点,桩-土相互作用弹簧采用m法进行计算。摩擦摆支座采用singleFPBearing单元模拟,软钢阻尼器采用双线性本构模拟[10-11],如此则摩擦摆支座和软钢阻尼器的滞回耗能可由相应的非线性单元直接考虑,此外结构的阻尼比按0.05考虑,采用瑞利阻尼。结构有限元模型见图6(b)所示。

2.2 参数抽样与分析

考虑结构地震作用强度较高,拟采用摩擦摆支座+软钢阻尼器组合减震体系。为对组合减隔震体系进行充分的参数分析,以与建议的显式计算方法相比较,针对不同的摩擦摆支座设计参数与钢阻尼器设计参数以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了100次抽样,其中摩擦摆支座等效回转半径取3、4、5和6 m这4种,摩擦因数取0.03、0.04、0.05、0.06这4种,钢阻尼器屈服力与梁恒载总重之比pic[0.0, 0.2](pic代表仅设置摩擦摆支座方案),屈服位移取0.01、0.02和0.03 m这3种,屈后/屈前刚度比pic取0.01、0.02和0.03这3种,罕遇地震峰值加速度PGApic[0.35g, 1.0g]。

为针对减震体系开展非线性时程分析,在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强震记录库中选取与反应谱相协调的强震记录共12条,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12条强震记录所对应的反应谱及其平均谱绘于图7中,可以看出,平均谱与设计谱具有非常好的匹配关系,特别是在减隔震体系常见的1~3 s区间[8-14]

表2
地震波信息
地震名年份站点震级PGA/g
Imperial Valley-021940El Centro Array #96.950.215
Imperial Valley-061979Delta6.530.238
Chi-Chi, Taiwan1999TCU0857.620.054
Chi-Chi, Taiwan1999TCU0537.620.223
Chi-Chi, Taiwan1999TCU0607.620.201
Chi-Chi, Taiwan1999WSF7.620.073
Chi-Chi, Taiwan1999CHY0577.620.039
Chi-Chi, Taiwan1999CHY0577.620.056
Chi-Chi, Taiwan1999TCU1227.620.261
Westmorland1981Parachute Test Site5.900.155
Chi-Chi, Taiwan1999CHY1027.620.050
Kocaeli, Turkey1999Zeytinburnu7.510.108
展开更多

针对每一次抽样,通过修改模型中的摩擦摆支座单元和模拟软钢阻尼器的双线性本构单元的基本参数进行结构模型重建,并根据PGA的抽样调整12条地震波的输入强度。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所有抽样工况下的结构地震响应。与此同时,基于1.2节中所建立的显式计算方法,计算各抽样工况下的减隔震体系支座响应。

2.3 结果分析
2.3.1 非线性时程分析与等效线性化方法

图8(a)所示为上述100个抽样工况分别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和显式计算方法对支座相对位移的分析结果对比。其中,全部地震波分析结果列出了100个抽样工况对应12条地震波共计1 200个分析工况的结果;地震波平均结果是每一个抽样工况12条地震波结果的平均值。从图8(a)中可以看出,对应同一减隔震设计方案参数和地震动作用强度,12条地震波下的支座位移分析结果离散性比较明显,但其平均结果与显式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与理想的线性相关性pic相比,显式方法的分析结果总体偏高约10%。需要指出的是,前述分析所示的显式分析方法与等效线性化理论分析方法的最大误差不超过3%,可见这种约10%的偏高估计并非显式方法本身所造成,这表明基于等效线性化方法与基于非线性时程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略偏于安全。

图8
非线性时程与显式方法结果对比
pic

为进一步比较2种分析方法的差异,选取2种典型减隔震参数设计方案,基于上述12条地震波并考虑不同的地震动作用强度PGA,分别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和显式计算方法分析减隔震体系的支座相对位移,结果如图8(b)所示,其中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取12条波的平均值,并给出正、负1倍标准差的范围。方案1中支座摩擦因数取常用的上限值0.06,软钢阻尼器屈服力达到主梁重量的20%,代表较高的阻尼耗能设计方案;方案2中无钢阻尼器,且支座摩擦因数取偏低值0.03,代表较低的阻尼耗能设计方案[8-14]。可以看出,2种方案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和显式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方案2偏差很小,方案1则由于采用了更高的支座摩擦因数和更大的钢阻尼器屈服强度,结构的非线性程度更强,相比之下偏差略为显著,但均未超出12条波的平均值±1倍标准差的范围。这表明,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与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减隔震结构在特定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但结构未来将遭遇的地震波无法预知,只能根据潜在的震源机制、发震概率、传播与衰减特性、场地覆盖层的滤波与放大效应等预估其频谱特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与之相协调的强震记录或生成人工地震波[21]。但即使对应同一目标谱,与之相协调的不同地震波仍可能会导致离散性较大的结果,因此客观上需要选取较多的地震波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合理性。但非线性时程分析费时费力,在实际设计中要求进行大量工况的非线性时程计算并不现实。AASHTO规范要求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应不少于3条地震波,采用3条时应取其最大值,采用7条及以上时可取平均值[15]。但根据图8(b)中的分析结果,即使采用了12条地震波,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仍可达0.2~0.4。由此可见,当采用非线性时程方法进行计算时,其分析结果受具体的地震波选用影响较大。

2.3.2 阻尼调整系数

如前所述,关于阻尼调整系数,AASHTO规范、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不同的计算表达式,其中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还给出了0.55的下限值规定[16-17]

图9所示为2.3.1节中100个抽样工况基于不同阻尼调整系数的显式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与每工况基于12条地震波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的对比。可以看出,AASHTO规范建议的调整系数会导致相对偏高的估计结果,幅度约为20%,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建议的调整系数计算方法则结果非常相近,但当考虑阻尼调整系数的下限值0.55时,会导致显式计算方法计算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相比之下,基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即式(10)的符合性较好,所有100个抽样工况拟合优度最高,且显式方法的分析结果总体偏高约10%,略偏安全。

图9
阻尼调整系数对比分析
pic

3 分析与讨论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整个公路与市政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即为将减隔震体系正式引入到规范中[22]。由此,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公路与市政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20年,《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颁布,2023年,《城市桥梁抗震设计标准》(报批稿)也已完成,2本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减隔震设计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在中、西部高烈度地震区的铁路建设需求显著增加,对相关减隔震技术存在很大的现实需求,然而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未包含相关内容,目前已在修订中[23]

由于减隔震体系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行为,究竟是应采用非线性时域分析还是等效的谱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在参与编写《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也深感困惑。对于一条确定的地震波,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无疑是最合适的,但设计中采用的地震波和结构实际经历的地震波是不可能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非线性时域的分析结果受具体的地震波影响很大,离散性也很大,尽管我国现行公路和市政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参照AASHTO规范对时域分析的地震波数量给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在减隔震的设计实践中,不乏存在对所选择的地震波进行调整的状况,使得设计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给工程安全保障和规范管理带来一定的隐患。基于等效线性化的谱分析方法在国内外桥梁减隔震设计规范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一般是与时域分析方法并列可选的,除非遇到特殊的减隔震设计情况[15, 24-25]

当前,我国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亟待引入减隔震设计的相关内容,如何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考虑到铁路桥梁的结构标准化程度高,减隔震设计方案的可选择空间上也存在明显的限制条件[26-27],建议对于减隔震机制比较明确的常规减隔震体系,可优先采用等效线性化的谱分析解析方法,既可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其可靠性,毕竟非线性时程分析中的地震波也是基于设计谱进行选择的,设计谱本身就代表平均地震动的意义[28-29];或者综合考虑两者算法,如控制2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偏差不能超过20%,用具有唯一性的等效线性化谱分析方法的结果作为设计依据,用非线性时域分析的结果作为校验。

4 结论

1) 铁路桥梁典型组合减震体系的支座位移响应可以很好地表征为1 s周期反应谱值的幂函数关系,由此建立的显式计算方法在常用的设计参数界限范围内,误差均少于3%。

2) 基于等效线性化原理的解析方法与非线性时域分析的平均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非线性时程方法的分析结果受具体地震波的影响较大,即使对应同一目标谱,与之相协调的不同地震波仍会产生较大的离散性。

3) 建议在设计实践中优先选择等效线性化解析方法或者综合考虑2种算法的结果,建议阻尼调整系数采用我国公路抗震设计规范的建议公式。

参考文献
1LI Jianning, YU Lusong, LI Ziqi, et 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long-span railway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s in high seismic intensity reg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2020, 16(4): 31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XIA X, WU Suiwen, WEI X,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a self-centering railway bridge pier

[J]. 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 2023, 21: 173-18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3李侠.

近断层高烈度地震区铁路简支梁桥减隔震方案研究

[J]. 铁道标准设计, 2023, 67(6): 93-9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4易磊, 王冰, 易成, .

高烈度地震区铁路连续梁桥摩擦摆支座和黏滞阻尼器减隔震方案研究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1, 45(6): 1173-117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5曾永平, 董俊, 陈克坚, .

九度地震区高铁简支梁减隔震体系适应性分析

[J]. 铁道工程学报, 2020, 37(2): 46-5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6董俊, 曾永平, 冷丹.

九度地震区高速铁路简支梁合理减隔震体系分析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3, 55(11): 115-12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7周颖, 吴浩, 顾安琪.

地震工程: 从抗震、减隔震到可恢复性

[J]. 工程力学, 2019, 36(6): 1-1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8白全安.

新型减隔震装置在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应用研究

[J]. 铁道工程学报, 2019, 36(10): 66-7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9ZOU Shuang, WENLIUHAN H, ZHOU Fulin.

Shaking table test of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with a new isolation system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196: 10931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0WEI Biao, TAN Hao, JIANG Lizhong,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for railway simply-supported girder bridge isolated by self-centering bearing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4, 300: 11724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1户东阳, 李聪林, 陈克坚, .

减震榫在高烈度地震区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中的应用研究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 18(9): 2255-226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2CHEN Lingkun, JIANG Lizhong, QIN Hongxi, et al.

Nonlinear seismic assessment of isolated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subjected to near-fault earthquake scenarios

[J].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19, 15(11): 1529-1547.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3GUO W, WANG Y, ZHAI Z P, et al.

Seismic control of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using S-shaped steel damping friction bearing

[J].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 2022, 30(5): 479-500.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4魏标, 刘义伟, 蒋丽忠, .

地震作用下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在铁路简支梁桥中的动力行为

[J]. 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6): 110-11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5AASHTO. Specifications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design: ICS91.120.25[S].Washington DC, 201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0.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 166—201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8GUO Wei, DU Qiaodan, HUANG Zhe, et al.

An improved equivalent energy-based design procedure for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of simply supported bridge in China's high-speed railway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 134: 106161.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19JIANG Lizhong, ZHONG Bufan, ZHOU Wangbao, et al.

Simplified linear analysis model of longitudinal constraint effect of high-speed railway simply-supported bridge under frequent earthquake

[J].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4, 22(4): 1827-1853.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0卢皓.

高阶模态对铁路减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J]. 铁道工程学报, 2020, 37(6): 46-52.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1FENG Dongming, LI Aiqun, GUO Tong.

Seismic control of a single-tower extradosed railway bridge using the E-Shaped steel damping bearing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 136: 106249.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 B02—2013[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 GB 50111―2006[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24COBO DEL ARCO D, RAVENTÓS I, MOHR S.

Seismic isolated continuous railway composite bridges in the north of Algeria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2021, 31(1): 72-75.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5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CEN). Design of structures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Part 2: bridges: EN 1998-1:2008[S]. Eurocode 8, Brussels, Belgium, 2008.
26HE Weikun, JIANG Lizhong, WEI Biao,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ier height on the seismic isolation effectiveness of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for Double-Track railway bridges

[J]. Structures, 2020, 28: 1870-188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7LI Haiyan, YU Zhiwu, MAO Jianfeng, et al.

Effect of seismic isolation on random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based on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J]. Structures, 2021, 29: 1032-1046.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8WU Di, LIN Jingtian, XIONG Yan, et al.

Infl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solated high-speed railroad bridges

[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22, 25(13): 2691-2704.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29MENG Dongliang, YANG Menggang, YANG Ziqi, et al.

Effect of earthquake-induced transverse poundings on a 32 m span railway bridge isolated by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2, 251: 113538.
百度学术谷歌学术
注释

苏伟,李晓波,王雨权等.铁路桥梁典型减隔震设计显式计算方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5,22(02):712-722.

SU Wei,LI Xiaobo,WANG Yuquan,et al.Explicit analytical method for typical isolated system of railway bridges[J].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5,22(02):712-722.